近年来大家喜欢的爱豆们纷纷翻车,前有五月天假唱尚未翻篇,杨丞琳演唱会对河南人的地域偏见又接踵而来。如果杨丞琳自身好好了解一下中国历史,就不会片面的觉得“骗人”是河南人的标签。
所以,做人就像喝茶一样,要了解了茶的历史,再来品茶。这样对喝茶的见解就不会流于表面。
曾几何时,普洱茶还只是在云南这个边陲省份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如今的普洱茶,却已走出国门,成为享誉中外的一张名片。
今天,南国公主就来讲讲:普洱茶从西偏一隅的云南,逐渐走到世界的舞台中心,都经历过哪些阶段?
据普洱茶传说 “武侯遗种”来说,普洱茶可追溯至东汉时期,距今有近两千年的历史。
云南民间流传的”南国公主与孔明先生”的故事,公元225年蜀汉丞相诸葛亮西南平叛,得遇南国四郡的南国公主, 也有提及共同品茶论道,距今有近1700年历史。
然而最早关于云南茶叶的文字记载,则出现在唐代樊绰所著的《蛮书》。其书中有云:“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
而樊绰所说的银生城隶属南诏(今云南之地),主要管辖当今的普洱、西双版纳等地区。当时南诏人所产的“银生茶”尚在“散收,无采造法”阶段。
而同时期的唐朝已经有了成熟的制茶工艺。早在樊绰出生一百多年前,茶圣陆羽已著有讲述茶叶品饮之道及陶冶情操的《茶经》,但由于当时的云南偏远至极,所以陆羽的著述中,并没有云南茶的相关记载。
这一时期虽然有“茶马古道”的商人南来北往把茶叶进行售卖,但是由于品饮方式没有一个明确的引导,再者散装运输有一定的难度,以及当时南诏并未属于唐朝,所以云南茶在其他地方尚未形成大范围的认知。
宋朝时建立了“以茶易马”的茶马互市,为了运输方便,普洱茶被制成“紧团茶”,销往川藏地区;这一时期可以说是中国茶文化的发达时期,“点茶法”在当时深受人们的喜爱。
明万历年间(公元1620年)进士谢肇制在《滇略》中记载:“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团。”谢肇制在这里所说的“普茶”,指的就是“普洱茶”。
到了明朝末年,方以智撰稿的《物理小识》中直接记载:“普洱茶蒸之成团,西蕃市之。”至此,“普洱茶”一名在历史长河中首次出现。
“蒸而成团”的方法改善了普洱茶的形状,让普洱茶便于运输,至此普洱茶在中国历史上的脚步,又往前迈了一步。
清朝雍正年间,普洱茶被列为贡茶。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普洱府成立,四年后清王朝第一个茶号——“同兴号”茶庄在普洱府成立。
此后,同庆号、陈云号、车顺号、兴顺祥、宋骋号、福元昌等各商号相继成立,自此开启了普洱茶的 “号级茶”(1733年-1949年)时期。这一时期的普洱茶使用石模与木摸压制,商标意识强,茶饼带内飞,上面记录着宣传文字和商号负责人姓名。
然而这些茶号历经岁月变迁,如今几乎不再营业。但当时生产的茶叶还有极少量的被收藏至今,这些茶叶如今统一称作“号级茶”,在茶市场上身价可观。
历史不断向前,普洱茶也由石模、木摸压制变成了机械压制,印级茶也成功取代号级茶走上历史的舞台。
这一时期以“印级圆茶”为主产品,根据包装上所印字迹颜色而定名“红印”、“绿印”、“蓝印”、“黄印”等类别。
至1972年前后,开始出现“云南七子饼”字样。此阶段的普洱茶分生、熟两种,其中七子小黄印生茶开创了普洱茶拼配的先河,而熟茶则于1973年借鉴了广西六堡茶的冷水渥堆工艺试制成功。
从1900年开始,国营茶厂纷纷改制,一批国营茶企自立当家,其它非茶行业人士也加入到了制作销售普洱茶的洪流当中。新成员的加入以及制作技术的改进,普洱茶也逐渐从原来整体比较粗放的风格开始走向个性与细致,并有大量精品茶出现。
此后短短一二十年间,山头、拼配、古树、台地等大量普洱茶新概念不断涌现,普洱茶也变得越来越值得考究。
如今,普洱茶市场方兴未艾,历史的车轮还在滚滚向前。愿你喝到的每一口好茶,都能喝出历史的陈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