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龙井鉴赏网

揭秘茶的奥秘:龙井茶,品味与财富并存

03-05

揭秘茶的奥秘:龙井茶,品味与财富并存

堂主一直很喜欢中国的传统茶文化,听过很多神奇动人的传说,比如乾隆孝母、观音托梦。经常徘徊于传说与真实的边缘,分析这些传说的真实性,是传闻?还是真实存在的历史?后来,我才渐渐明白,其实很多传说故事,都在为茶,戴上高雅的光环,增添茶的文化色彩。

堂主愿为大家揭开虚伪的谜底?砸坏人世间的假面具?为真理所不容。为大义所不近。听堂主东喷西吐,可寿增十载,真乃有生之兴也。

这篇文章,将围绕西湖龙井,讲一讲下面几个问题。

1、 龙井为什么出名?乾隆孝母的龙井茶,真实存在吗?

2、 龙井鲜叶,放口袋一个多月,变香变好喝是真的吗?是的!那么,是绿茶吗?不是!为什么?

3、 最早向世人隆重推出西湖龙井茶是乾隆皇帝吗?如果不是,又是谁?

4、 乾隆皇帝南下杭州,跑了两圈,都“跑偏”了。既然,龙井茶这样被“冷落”,那么为什么价格翻百倍千倍?

5、 “明前”“雨前”的叫法是怎么来的?西湖“龙井茶”的采制时间,为什么提前了一个节气?


首先,说说龙井是怎么出名的吧?乾隆孝母的龙井茶,真实存在吗?

百度就有的传说:

乾隆年间,乾隆皇帝喜欢出宫溜达,有一次溜达到杭州。在杭州有个地方叫胡公庙,胡公庙外有十八颗茶树。乾隆就看采茶女在这采茶,给了他一把茶叶,一闻很香,顺手他就给放在口袋里。正这个时候,加急探马来报,老太后在后宫犯了毛病了,生命垂危。乾隆一看不得了,马不停蹄赶紧赶回北京。

我们算一算,其实回到北京,已经一个多月过去了,老太后的病好差不多,但精神不行。这太后一闻,说这乾隆身上,怎么有香味呢?这香味从哪儿来的呢?乾隆一掏兜,一把龙井茶叶,这么香赶紧泡上,说太后喝了这个茶叶之后,神清气爽,以后身体健健康康的。乾隆回头就前去,把胡公庙前十八颗茶树,封为御茶。年年进贡,岁岁来朝,龙井就出名了。出名了?


至此,故事就结束了。那么,是否有人和我一样开始怀疑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对与不对,我们就笨琢磨吧?

有人说,这个乾隆帝皇上,从杭州返回到北京,一个来月,这衣服就没换?也不洗澡?那身上还能有清香?那不把茶叶都给呕臭了。更有甚者说,这皇太后一闻这身上这味,馊透了,还能闻着香味吗?一听就是假的。


那么,龙井鲜叶一个月后变好喝,会有这种情况吗?是的!那这个茶,一定是绿茶吗?不是的!

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绿茶的加工工艺,从采摘后开始:

  1、杀青:通过高温,破坏鲜叶中酶的特性,制止多酚类物质氧化,以防止叶子红变;同时蒸发叶内的部分水份,使叶子变软,为揉捻造形创造条件。

  2、揉捻:是绿茶塑形的一道工序,减小了茶叶的体积,绿茶的不同形态也是在此过程中显现的,为干燥成形奠定了基础。揉捻还能适当破坏部分叶细胞,使茶汗溢出粘附于叶表,茶叶更加香醇。

  3、干燥:蒸发掉多余的水分,便于运输和储存,并发挥茶香。

但是,绿茶有揉捻的,也有不揉捻的,比如:龙井不做揉捻只做压炒;碧螺春揉捻成条后,又揉捻成团;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区分?

所以,绿茶只能按照杀青方式和干燥方式分四类,一共炒青、蒸青、烘青、晒青绿茶,仔细看下面的释意,多少都要高温炒一下烘干一下的。

第一、 炒青绿茶(有揉捻也有不揉捻):是指利用微火在锅中使绿茶痿凋的手法,通过人工的揉捻令茶叶水分快速蒸发,阻断茶叶发酵的过程,并使茶汁的精华完全保留的工序,炒青是制茶史上一个大的飞跃。

主要特点为色泽绿润,条索紧结光润,汤色、叶底碧绿,香气鲜锐,滋味浓厚,在干燥过程中受到机械或手工操力的作用不同,成茶形成了长条形、圆珠形、扇平形、针形、螺形等不同的形状,故又分为长炒青、圆炒青、扁炒青等等。

主要代表茶品有:西湖龙井、老竹大方、眉茶、珠茶、蒙顶甘露、都匀毛尖、信阳毛尖、午子仙毫、南京雨花茶、金奖惠明、高桥银峰、韶山韶峰、安化松针、古丈毛尖、江华毛尖、大庸毛尖、桂平西山茶、庐山云雾等等。

第二、 烘青绿茶(需要揉捻):是指鲜叶经过杀青、揉捻后高温烘干的绿茶,香气一般不及炒青高,但是条索完整、常显峰苗、白毫显露,色泽多为绿润,冲泡后香气清鲜。

大部分用作茶坯,窨制各种花茶,特点是外形完整、峰苗显露、汤色叶底黄绿明亮、茶干色墨绿,但茶香不及炒青高,根据其外形也可分为条形茶、尖形茶、片形茶、针形茶等。少数的烘青绿茶品质特优,

主要代表有:黄山毛峰、太平猴魁、六安瓜片、敬亭绿雪、天山绿茶、顾诸紫笋、江山绿牡丹、峨眉毛峰、金水翠峰、峡州碧峰、南糯白毫等。

第三、 晒青绿茶(有揉捻也有不揉捻):是指用日光进行晒干的,主要是制作紧压茶的原料,如砖茶、沱茶等。分布在湖南、湖北、两广、四川,云贵等省也有少量生产。

由于干燥过程中太阳的温度较低,时间较长,因此保留了较多的天然物质,制出的茶叶滋味浓重,有一股日晒特有的味道。最有名的就是云南大叶种所制的滇青,此外还有陕青、川青。

第四、 蒸青绿茶(需要揉捻):是指利用蒸汽来破坏鲜叶中酶活性,形成茶色深绿,茶汤浅绿和茶底青绿的三绿特征的茶,但香气比较原始,较闷,给人青涩的感觉。

蒸汽杀青是我国古老的杀青方法,唐朝时传至日本,后逐渐被炒青代替,如今在国内蒸青绿茶较少,主要品种有湖北恩施玉露、仙人掌茶、江苏宜兴的阳羡茶等。而日本的茶多为蒸青,其色泽翠绿,汤色嫩绿,叶底青绿,茶汤滋味鲜爽,有海藻味的绿豆香或板栗香。


这里必需还要说明一点,绿茶的杀青温度,高至180-200℃,低至80-100℃,要把茶叶的含水量控制在7%左右,而且一次完整的炒茶,多则两小时,少则四五十分钟。

有了上面的理论基础,就可以把事情简单化,把真实的一面看透。那么,乾隆皇帝口袋里的茶,放了一个月,是如何变成好喝的茶?

我们假设,在那次长途回京的路上,有茶叶被无意识的拿出来晾一下,晒一下的可能。那么,是否就可以接近于晒青绿茶的工艺?是的!是真的吗?未必!

请大家想一想,来自福建的福鼎白茶,是怎么加工的?

你看你看,白茶不炒不揉,没有复杂工艺,不加以过多人工干预,日晒或室内萎凋而成,相比晒青绿茶,是不是更加无限接近于我们的假设?所以我们可以昂首挺胸滴说:乾隆兜里揣着一把茶叶回京城,变成好喝的茶就很正常啊。是吗?然而,这终究只是假设。所以,这个问题还是留给大家继续猜想讨论吧?


最后,我还是要说明:我无法去评论这个故事的好坏,只希望天下茶人诚信务实,回归茶叶的本真。


接下来,说一说西湖龙井到底什么时候开始显名于世?

从文献记载的情况可知,杭州西湖产茶,始于中唐以后。但经历北宋、南宋、元朝到明朝前期,却从未见到有直接记载“龙井茶”的材料。这并不是说宋、元时期龙井无茶,只能说那时候龙井的地产茶并不出名,所以,也未能引起人们的重视。

我以为,最早向世人隆重推出西湖“龙井茶”的,是明代嘉靖年间的田汝成。他在所著《西湖游览志》卷四中,有如下一段话:

“老龙井有水一泓,寒碧异常,泯泯丛薄间。幽僻清奥,杳出尘寰,岫壑萦回,西湖已不可复睹矣。其地产茶,为两山绝品。郡志称宝云、香林、白云诸茶,乃在灵竺、葛岭之间,未若龙井之清馥隽永也。再上为天门,可通灵竺,径术崎巘,草树蓊郁,人烟旷绝,幽悄不禁。”

田汝成在这里先写老龙井的水和幽僻的环境,然后赞扬龙井所产茶叶是“两山绝品”。

我这样说是有根据的。

第一、清乾隆十六年(1751),乾隆皇帝第一次南巡杭州,浙江和杭州的地方官安排他到天竺观看茶农炒茶。尽管诗中有“西湖龙井旧擅名”的句子,但“皇上”本人并未到龙井,所以描述的炒茶情形并非本山实情。


第二、乾隆二十二年(1757),乾隆帝第二次到杭州,这回他又去看了炒茶,但从他写的纪实诗来看,这次前往西湖茶乡时心情非常不好。为什么呢?


乾隆皇帝发现上次来杭州天竺看炒茶,一路都是地方官员事先安排好的。皇帝驾临,做“预案”、定“踩点”、排“人头”,那是做官的一贯做法,也没什么好大惊小怪。但偏偏乾隆帝不乐意,他认为看不到真情实况,看到的都是预先安排好的“作秀”,都是假的。于是,这次观看炒茶的地点,乾隆帝自己定了“目标”:云栖。


去看了之后,按照他自己的习惯是要做“功课”的,就是把看到、听到、想到的用诗记下来:

前日采茶我不喜,率缘供览官经理。

今日采茶我爱观,关民生计勤自然。

……

雨前价贵雨后贱,民间触目陈鸣镳。

由来贵诚不贵伪,嗟我老幼赴时意。

敝衣粝食曾不敷,龙团凤饼真无味。

按照自己的意愿看到了杭州当地茶农真实的劳作情况,乾隆帝感到很高兴,想想像自己这样亲民,又这样体贴民艰的皇帝好像也不多啊。不过,他高兴归高兴,这回到的是云栖,仍然没有到龙井去。



这时候,有一个人“发急”了。“龙井茶”这样被“冷落”,使得当时身为举人、拣选知县的浙江桐乡人汪孟坐立不安。“龙井茶”这么优秀,前朝田汝成这么隆重推荐,却没人当它一回事,这么下去情何以堪!推介“龙井茶”从田汝成开始后,一直乏人“接棒”,到现在似乎终于等来了“接力”的,而且还是皇帝本人亲自出马,但跑了两圈,都“跑偏”了。

这需要有人正确引导啊!于是,他特地编了一部题为《龙井见闻录》的书,呈请皇帝“御览”。书前“恭录御制诗二首”,也就是乾隆皇帝前两次下杭州写的两首观炒茶诗,摆出样子给乾隆帝看,要让他一翻开书就欢喜。然后,就拐弯抹角地请乾隆帝去看看龙井。

在《龙井见闻录》卷五“物产”一门中,汪孟隆重推出了“龙井茶”,所引用的材料,有田汝成的《西湖游览志》,还有《浙江通志》《康熙钱塘县志》等地方文献中称赞西湖“龙井茶”的文字。

现在没有证据表明乾隆帝是否读过汪举人的这部“进呈御览”的《龙井见闻录》,但事实是这场“龙井茶”的吆喝“接力赛”从此以后跑上了正轨:乾隆帝从第三次南巡到杭州起,直到第六次来西湖,都去了龙井,喝了“龙井茶”,写了“龙井茶”诗,品题了“龙井八景”。

乾隆二十七年(1762),乾隆帝初到龙井,回家写诗,写有《坐龙井上烹茶偶成》:

龙井新茶龙井泉,一家风味称烹煎。

寸芽生自烂石上,时节焙成谷雨前。

何必团凤夸御茗,聊因雀舌润心莲。

呼之欲出辨才在,笑我依然文字禅。

此诗一出,西湖“龙井茶”名声大噪,连皇上都给它写“广告诗”了!这当然非同小可了。所以说,在推广“龙井茶”的这场明清“接力赛”中,汪孟应该是起到重要作用的。

乾隆帝如此喜欢“龙井茶”,一再吟诗歌咏。“龙井茶”还成了指定贡品,于是身价百倍。这些对“龙井茶”而言,应是实至名归。甚至因了乾隆帝喜爱“龙井茶”,还改变了这种茶的制作时令。

据徐珂《清稗类钞·饮食类》中的《高宗饮龙井新茶》一文称:“杭州龙井新茶,初以采自谷雨前者为贵,后则于清明节前采者入贡,为头纲。”为了制作贡茶,西湖“龙井茶”的采制时间提前了一个节气,“明前”“雨前”的叫法就是这么来的,一直流传至今。

---------------------------------------------------------end------------------------------------------------------------------

从业七年,我来818近几年茶行业的黑幕

蛋白石手串的功效与作用

观赏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