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龙井鉴赏网

茶掌柜口中的白茶,真的能泡50次吗?揭秘背后的秘密!

02-20

茶掌柜口中的白茶,真的能泡50次吗?揭秘背后的秘密!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茶友说,自己在某音上看到了一款特别“吓人”的茶。

村姑陈问,怎么个吓人法?

他又说,主播泡了三十几冲,茶汤依然有颜色,淡淡的黄,耐泡度绝了。

按照这样发展下去,突破50冲“大关”,应该不是什么难事。

而现实生活中,我们泡茶、喝茶,顶多七八冲,茶汤的香气和滋味,就会明显减弱。

这属于正常情况,因为茶叶的物质释放,是循序渐进的。

品质再好,物质也有消耗完的时候。

由此可见,很多人喝茶,都非常在意“耐泡度”。

甚至于,将其当作判断茶叶品质的标准方法。

在茶桌上,也常常会听到大众议论:

“这茶好喝是好喝,不过才泡了几次,就没味道了。”

“新茶就是耐泡度不行,比我之前喝的老茶,差远了!”

“这么不耐泡,是不是品质有点低呀?”

不难发现,各位一言一语中,明里暗里,都很在意耐泡。

正因如此,才有了短视频中的,号称“无敌耐泡”,能泡50冲的茶叶。

《2》

其实,茶叶耐泡与否,首要条件是内在底子。

也就是,产区、工艺、储存,以及这三者共同决定的——品质。

然而,很多人存在误解。

以白茶为例,有些茶客觉得,以芽头为主的白毫银针,不如梗粗叶大的寿眉耐泡。

又觉得,新白茶资历太浅,不如老白茶耐泡。

甚至还觉得,散茶的滋味太清新,耐泡度不如饼茶,因为后者滋味更浓郁……

抱有这些认知的人,应该不少。

遇到过许多茶友,都持这样的观点。

白毫银针要是知道这件事,估计要大喊一声:“大人,冤枉啊!”

那么,为什么会有茶友认为,寿眉比白毫银针耐泡呢?

主要原因是,它们的身体结构不同。

春茶季,茶树发育速度快,温度适宜,采下来的饱满壮硕的芽头,便是白毫银针。

经历了一整个冬天的休养生息,第一拨采摘下来的白毫银针,不可能营养不丰沛。

恰恰相反,白毫银针,是白茶中养分最充足的。

只是因为外形娇小,看起来“弱不禁风”。

反观寿眉,尤其是秋寿眉,梗粗叶大,由于采摘时天气比较热,光照充足。

所以,秋寿眉的叶片更宽大,更厚实,纤维也明显粗了。

由此,在世人眼里,以芽头为主的白毫银针,自然是不如有芽有叶有梗的寿眉耐泡。

这是由“以貌取茶”引起的,最深的误会。

《3》

同理,新白茶和老白茶,散茶和饼茶,究竟哪种更耐泡?

看品质。

虽说老白茶经过岁月沉淀后,内质更丰厚。

但如果是原料差,工艺粗糙,仓储随便的老白茶,照样不如新白茶品质好,也就不耐泡。

实在想比较的话,那就对冲吧。

讨论一泡茶是否耐泡,或者两泡茶谁更耐泡,要先统一变量。

用相同的盖碗,用相同的水质,用同一水温,控制好每次出汤的时间。

就像斗茶赛里那样,用同样的白瓷盖碗,一壶水,注水后计时。

等时间到了,依次出汤,速度保持一致。

只有这样,才能检测出哪泡茶的香气滋味好,持久度高,足够耐泡。

对比之后,也能看出,哪泡茶不耐泡。

万万不可凭着自己主观感受,随意评判。

看外观,按照固有观念,就说A茶比B茶耐泡。

远离实践的结论,当然是不可采纳的。

顺便讲一讲,为什么有的茶泡了几十冲,汤色还很稳定?

大概率是因为,泡茶的水温很低。

用温水泡茶,能抑制茶叶的物质释放。

假设同样一泡茶,用沸水冲,泡到十冲,香气和滋味就慢慢淡了,茶汤的颜色也从深到淡。

换成温水,物质的释放不徐不疾,把原本10冲的能量,再分散到30冲,甚至50冲里。

当然,这样喝茶,从头到尾都不会有好滋味。

即使汤色保持稳定,可香气和滋味,不尽如人意。

那些需要高沸点的物质,需要高温才能激发的养分,依然被牢牢锁在茶叶身体里。

最后,随着茶渣,被一起丢进垃圾桶里。

而这样泡茶,其实根本没有意义,纯属噱头罢了。

《4》

当然,也有茶客对耐泡度并不太关注。

更有甚者提出,茶叶没必要太耐泡,喝到后面就没有耐心了,五六冲以后就换茶,这个节奏刚刚好。

这种看法和论调,对于好茶而言,实在不公平。

在正确的冲泡方式和手法下,第五冲、第六冲,恰恰是白茶内含物质释放的巅峰时期。

具体而言,茶叶的内质释放,如果用数学来记录,那就是一条起伏平稳的抛物线。

从低处缓慢上升,当到达顶点后,再慢慢滑落。

这个过程,就像是在坐摩天轮,是有节奏的,有规律的。

而不是像过山车,大起大落,令人惊心动魄。

再结合前文的描述,好茶,必然是耐泡的。

而只有劣质茶,内含物质不丰富的茶,才五六冲以后,没味道了就得换茶。

断崖式下跌的风味,猝不及防。

况且,不同的茶类,有不同的判断标准。

有的人比香气,但有的浓郁高扬,有的内敛清雅,有的专一,有的多变,有的是花香果香,有的是毫香药香……

不论怎么比,都带有主观色彩。

有的人比汤感,但真正能喝懂醇厚、鲜爽、饱满、浆感的人,实在不多。

有的人比叶底,这就更容易让人混淆了。

岩茶是绿叶镶红边,若是套用到白茶身上,嫩绿色的叶底上,带着明显的晒斑,本是问题茶,但却被人误当成了标准色。

因此,在六大茶类中通用的,识别茶叶品质的方法之一,就是比耐泡度。

耐泡的茶,能体现出茶叶的内质丰富,养分充沛,香气滋味极好。

《5》

这说明,喝茶不能走极端。

不能只关注耐泡度,更不能完全不管耐泡度。

从理性角度来看,耐泡度是判断茶叶品质的标准之一,在泡茶喝茶的过程中,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当然,前提是公平公正。

还用同样的茶具,同样的水温,同样的茶水比例,同样的出汤时间……

总之,将所有变量都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比赛才有说服力。

否则,用低温的水泡茶,宛若“温水煮青蛙”。

让一泡茶,从第一冲泡到五十冲,都能析出淡淡的茶色,这一点也不困难。

但,这真的是好茶吗?

没有对比,就没有真相,请大家理性看待。

喝茶重在品饮香气滋味,噱头,没有价值。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

八大山人作品真迹高清图片

德牧幼犬喂养正确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