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龙井鉴赏网

揭秘三国时期的货币差异:蜀汉、孙吴与曹魏的货币对比

06-29

揭秘三国时期的货币差异:蜀汉、孙吴与曹魏的货币对比

东汉末年,天下四分五裂,谁都想逐鹿中原。后来,曹魏、孙吴、蜀汉三个政权各据一方,造就了三足鼎立的势态。权力的集中和野心的膨胀,在历史的明处催生了一场又一场血腥的战争。而在血肉互搏的背后,货币这只看不见的手也在左右着战争的格局。

今天笔者就来带大家走近三国背后的货币,感受货币的神奇力量。

上图_ 西汉五铢,西汉时期的古钱币

在讨论三国货币之前,先来介绍一下汉朝的通行货币五铢钱。

五铢钱外圆内方,面部刻有篆体的“五铢”二字,重量为五铢(3克左右)。五铢钱最早发行于汉武帝年间。元狩五年,汉武帝命令郡国铸造五铢钱。元鼎四年,汉武帝规定只允许中央铸造五铢钱,并命令上林苑的辨铜、钟官、技巧三官铸造五铢钱,史称上林三官五铢钱。值得注意的是,汉朝统治者十分注重维护五铢钱的铸造质量,以及稳定币值,这使得国家经济运行平稳有序。

由上可以知道,五铢钱是国家太平、政治稳定时期帝王为了控制铸币权而发行的货币。不过那么三国时期天下三分,社会动荡,各国君主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在铸造钱币这件事情上就各有小九九了。在战争压力下,蜀汉首先推出“直百五铢”,孙吴紧跟发行“大泉五百”,而曹魏却基本死守“五铢钱”。

上图_ 三国鼎立

那么“直百五铢”“大泉五百”是什么呢?

直百五铢

建安十九年,刘备占领了成都,这本来是一件好事,可问题在于刘备打完仗发现钱袋也憋了不少。怎么才能保障军用?刘备头疼不已。这时刘巴就提议说可以铸造“直百五铢”,来平定物价。

这个“直百五铢”和五铢钱一样是圆形方孔,但样式丰富。

第一,钱面在保留了五铢钱的篆体“五铢”的情况下,还新增隶书字样的“五百”。

第二,也许是为了打破沉默单调的气息,蜀汉在“直百五铢”背面或刻有阳文“为”,显示资财之意;或作阴文或者吉祥、三星等文饰。

上图_ 直百五铢

那么,“直百五铢”的经济价值如何呢?

“直百五铢”,顾名思义,就是货币价值等于百枚五铢钱,所以蜀汉发行“直百五铢”后很快就府库充实了。可问题是在古代货币重量也纳入到货币价值的考量范围,汉代规定一铢重量为0.65克,可“直百五铢”的重量只有原来四枚五铢钱那么重,这就相当于货币贬值了二十五分之一。

蜀汉相对弱小,又面对孙吴、曹魏两个敌手,为了保障军费,蜀汉就频繁发行“直百五铢”。可蜀汉铸造材料有限,这就导致“直百五铢”重量常常不够,货币也不断贬值了。据考古发现,最轻的“直百五铢”只有不到0.5克,比汉代的一铢还要轻,可见蜀汉通行货币贬值之严重。

上图_ 大泉五百

大泉五百

和蜀汉政权一样,孙吴政权也打上了铸造大钱的主意。孙权嘉禾年间,“大泉五百”出世。这个“大泉五百”在形态上有什么特点呢?“大泉五百”依然是外圆内方,“大泉五百”字体则用古朴的篆体刻写,很有韵味。但细看此钱,会发现“大泉五百”的书写有的瘦长,有的肥短,并不统一。

在文字排版上,“大泉五百”字体有的时候靠近外沿,有的时候靠近内边。在背部装饰方面,“大泉五百”总体崇尚背部简洁,但考古人员也发现了印有星纹的“大泉五百”。

总体来说,“大泉五百”的形态多样,这就显示出铸造不大合规范。

上图_ 孙权(182年-252年5月21日)

相比蜀汉尚有四枚五铢钱重量的“直百五铢”,孙吴的“大泉五百”只有两枚五铢钱那么重。所以可以说孙吴铸钱,就是在货币贬值的道路上一路狂奔。

后来,孙权赤乌年间还短暂地推行过“大泉当千”。《晋书·食货志》记载了这么一个例子“吕蒙定荆州,孙权赐钱一亿”,这种钱也因为虚值过高、贬值严重早早退出了孙吴的经济市场。可孙吴并未打算停止推行大钱的脚步,“大泉二千”“大泉五千”后来又登上了历史舞台。

由上可以看出,无论是直百五铢还是大泉五百,它们都是货币贬值的体现。铸钱重量的减少,货币面值的抬高,致使通货膨胀,百姓叫苦不迭,蜀汉和孙吴两国的货币体系也渐趋崩溃。货币问题与激烈的战争并行,也不难理解蜀汉和孙吴在货币战争乃至争霸战争上的失败了。

上图_ 汉代五铢

曹魏坚守五铢钱

相比乱发大钱的蜀汉和孙吴来说,曹魏坚持做一股守护五铢钱的清流。曹魏也走过弯路。曹魏在重压之下一度提出以谷帛充当实物货币。谷,是百姓能够填饱肚子的东西;帛,是百姓能够遮风蔽体的东西,所以说曹魏立足于保障百姓的基本生存。

曹魏出发点是好的,一些奸商却认为有利可图,在交易时谷粒放水,绢帛抽丝。曹魏一看急了,无奈之下停止以实物货币贸易,坚持把五铢钱当成流行货币。有趣的是,曹魏就靠着五铢钱稳定经济,挺到了最后。

上图_ 三国初期蜀国刘备铸币:直百五铢

三国不同货币政策的原因和造成的后果分析

从上可以看出,相比蜀汉、孙吴动辄五百钱的“升值”,曹魏的五铢钱反而拥有稳定物价和经济的作用。蜀汉和孙吴实际上也都承认五铢钱的作用,都想着改良五铢钱,最后却“翻车”。为什么蜀汉和孙吴不和曹魏一样坚守“五铢钱”呢?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蜀汉、孙吴经济实力较曹魏弱。

在现代人的印象里,四川是“天府之国”,孙吴占据的长江中下游富得流油,蜀汉和孙吴的两块地都很有钱。但是在东汉末年,经济重心尚未产生南移,南北方经济差距极大。曹魏占据的北方中原地区才是基础设施健全,人口聚集,五铢钱存在数量较多的地方。

上图_ 曹魏时期的北方形势

蜀汉和孙吴政权,在历史上分别是四川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重要的经济建设乃至开发者,和中原市场交流不多,蜀汉和孙吴就是想推行五铢钱,也缺少经济实力和五铢钱存量。

而曹魏则是继承了前人经济的建设成果,只要让民休息,恢复生产,就有推行五铢钱的基础。且曹魏领地远超蜀汉、孙吴,资源丰富,更有推行五铢钱的底气。所以,面对经济压力,蜀汉、孙吴和曹魏做出了不同的选择。这也导致了三国最后,蜀汉、孙吴经济不行,难以支撑战争,所以被曹魏追着打。

最后,蜀汉、孙吴自开国后没有明君。对于平庸之君和昏庸之君来说,货币虽然贬值,但只要统治集团不出事、能享乐,就可以随意发行钱币。君主的短视,使得蜀汉、孙吴在货币贬值的路上越走越远,直至亡国。


作者:夏祯 校正/编辑:莉莉丝

参考资料:

【1】谭景玉、齐廉允 《货殖列传:中国传统商贸文化》

【2】罗文华 《中国钱币的故事》

【3】陈忠海 《汉末三国的“货币战争”》

【4】房玄龄等 《晋书》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鼻烟壶怎么用

顾恺之作品拍卖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