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又绿江南岸,又到了喝龙井茶的时候。其中又以清明前上市的“明前茶”尤为受人追捧。
3月中旬至四月初,杭州西湖龙井产区的龙井村、梅家坞和桐坞村一带进入明前茶集中采摘期,来自浙江、安徽、江西乃至福建等地的几万名采茶工也汇聚于此。
今年杭州的天气较往年偏冷,茶树出芽稍晚几天,但低温环境加上前一段时间阳光雨水充足,使得芽头壮硕,预示着今年新茶的品质不会差。
清晨五点,采茶工吃好早饭前往茶田开工。
晨光中的桐坞村采茶工。
顶着露珠的茶树新芽,须及时采摘。
杭州龙井村的茶园傍着民居,充满田园诗意。
村民取山泉水泡龙井茶。
长埭村的采茶工在采摘龙井茶。
成熟的采茶工每人每天大约采摘3万6千个芽头。
临近中午,这片茶田的采摘工作接近尾声。
雇主带领采茶工更换到另一片茶田。
中午时分采茶工们已是收获满满。
早上采摘回来的茶叶要摊晾后才能炒制。
采茶是制茶工序的第一步。
每天黎明前后,采茶工穿着雨衣,踩着露水上山,投入到紧张的采摘工作。茶树顶每天新长出的嫩芽如果不及时采摘,次日就会变老,影响茶叶等级。
采茶不仅是一项 “与时间赛跑”的工作,也是一项产出率不高的精细工作。成熟的茶工每人每天大约采摘3万6千个芽头,出5斤左右青茶,最终仅炒成一斤左右的茶叶成品。
采下的茶叶经过摊放后进入正式炒制环节,这更是费时费力的功夫活。
世代居住于桐坞村的樊生华是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西湖龙井采摘和制作技艺”传承人,炒了45年茶。
在他看来,手工炒制能根据不同的茶叶配合不同的火力和手法,是机器炒茶无法实现的。真正的“西湖龙井”也是由茶叶品种和传统炒制工艺两个部分组成,缺一不可。
非遗传承人樊生华正和徒弟一起炒茶。
手工炒茶包括:“抖、搭、搨、捺、甩、抓、推、扣、压、磨”十大手法。
去除“鱼叶”即发育不完全的真叶,否则茶会有苦涩味。
大学毕业生严磊是樊师傅的徒弟,双手布满老茧和水泡。
从中午春茶采摘下山开始,一直持续到次日的凌晨一二点,樊师傅的工作室里一派忙碌的景象。
樊师傅的工作室里除了两位熟练工,还有几位年轻徒弟在一边边看边学。明前茶金贵,能上手炒茶的都至少学了一年。待到清明过后,资历更浅的小学徒才能练习炒茶。
西湖龙井如此受市场追捧,大规模机械化炒制是大势所趋。但樊师傅还是有个心愿,在附近办一所炒茶学校。“等徒弟们上了‘战场’,我们老一辈也就放心了。”
茶农抓紧时间包装龙井茶。
用山泉水泡出的龙井茶
吃好午饭,采茶工继续开始采摘工作。
栏目主编:张春海 文字编辑:司占伟 图片编辑:张驰
视频采制:司占伟 海沙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