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游风物之旅#
中国有三大著名的石窟,一般指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早些年,游历了龙门石窟,据说这里唐代造像占了60%。我既为石窟的佛教建筑和雕塑艺术所折服,又被这里两山对峙,伊水中流,崖壁峭然,植被丰盛,山水相依的“龙门山色”所惊叹。
在这里,古老的石刻艺术和山清水秀的自然风景交相辉映,成为洛阳风景的绝佳之处,更是云冈石窟和敦煌莫高窟所无法比拟的。难怪乎,唐朝大诗人白居易说“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自清初以来,“龙门山色”就被列为“洛阳八大景”之冠。
进入景区,映入眼帘的是一览无余的美丽伊河。移步换景,眼前一桥飞跨伊河,导游介绍,这座长303.8米的龙门大桥,桥洞上方的“龙门”两字为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陈毅元帅所题。
穿过桥洞,便算正式进入龙门石窟景区了。漫步伊河右岸,杨柳依依,随风摇摆,伊河水流平缓,碧波荡漾。龙门山被伊水横切,形成峡谷,形如“门阙”,龙门因此得名。石窟也因此分为东山和西山,西山为龙门石窟主景区,自北向南,分布着潜溪寺、宾阳三洞、摩崖三佛、万佛洞、莲花洞、卢舍那大像龛等景点。
导游带着我们一路由北向南,踏步前行。
首先看到的是唐高宗初年雕造的潜溪寺,这是龙门石窟西山北端第一个大窟,主像阿弥陀佛居中而坐,面容丰满,胸部隆起,表情静穆慈祥,隋唐时代是中国佛教发展的一个繁盛期,从而使佛教中国化的趋向更加明显,也使佛教造像艺术充满了清新与活力,潜溪寺中的造像已经揭开了盛唐丰腴、典雅风格的序曲。
随后,我们来到了宾阳三洞。此洞始凿于北魏景明元年(公元500年),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这是北魏宣武帝为孝文帝、文昭皇后主持开凿的皇家第一窟,用以铭记孝文帝迁都洛阳和进行汉化改革的历史功绩,也是我国正史中唯一有确切记载的石窟。因此,宾阳洞号称龙门石窟第一洞,最为古老也最为精美,其富丽堂皇的景象是众石窟之冠,是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杰作。
欣赏完宾阳三洞,我们又来到了摩崖三佛。一路上,山崖上随处可见大大小小的洞窟和佛龛,但大多是空的,一些幸存的造像,也大都遭受过明显的损毁,看了让人心痛不已。
摩崖三佛是龙门石窟最著名的景点之一。石窟临山摩崖造像,以弥勒佛为主尊居中,左右各一尊结迦坐佛。以弥勒为主尊的三佛题材为中国石窟所罕见。三佛龛通常是现在佛释迦牟尼居中,过去佛燃灯和未来佛弥勒于左右,而此窟却把未来佛弥勒置于主佛的地位,左右两尊结迦坐佛,显然是为了更加突出弥勒的权威。
据佛经所述,弥勒佛将在未来接替释迦牟尼继续掌管人间的一切。在摩崖三佛中,弥勒居中,似乎是在表示他已修业期满,取代了释迦牟尼的位置,成为主宰当今世界的佛了。后人结合文献研究认为,这与唐代武则天相关,此窟应该是为武则天建立武周政权,制造佛教神学舆论而开凿的。
现在寺庙中常见的大肚弥勒佛形像是宋代以后才出现的。唐代初期是弥勒信仰最盛时代,弥勒佛造像有专有姿态,即身着佛装倚坐于须弥座上,双足自然垂放,右手施无畏,左手抚膝。面相方圆大耳,慈祥宁静,呈现出一派大唐雍容气度。武则天利用佛教弥勒未来佛的故事,宣称自己是弥勒化身,为登上皇帝宝座制造舆论,摩崖三佛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开凿出来的。
走过三佛,在山崖下的路旁竖着一块很大的牡丹石。黑石生白花,白花映黑石,黑白相间,妙趣横生。这是一种带有五瓣花状花纹的花岗岩,形成于15亿年前,发现于河南洛阳。因石身具有天然形成的牡丹图案而得名,也算是和洛阳牡丹天作成名。
再往前,我们一行来到位于西山中段的“万佛洞”。万佛洞完工于公元680年,当时武则天已在朝野内外集聚了广泛深厚的政治基础。武则天和高僧大德的交往及对佛教的支持,更为她赢得了僧俗信众的广泛支持。万佛洞主佛为弥勒佛,施“无畏印”,表示在天地之间无所畏惧,唯我独尊。
洞内南北两壁整齐地刻有一万五千尊小佛像,每尊仅有4厘米。在两壁的壁基上各刻有6位伎乐人,舞伎在悠扬的乐曲声中翩翩翩起舞,体态轻盈,婀娜多姿。整个洞窟金碧辉煌,向人们展现出西方极乐世界的理想国土。烘托出一种热烈欢快、万众成佛的气氛。
走过万佛洞,来到莲花洞。莲花洞是利用天然溶洞开凿的洞窟,这种方法省时省力,见效快,也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莲花洞最大的特色是在窟顶浮雕有一朵硕大精美的莲花,洞名也因此而得。
窟顶莲花美奂绝伦,生动逼真,使整个洞窟充满典雅、祥和的气氛。范导告诉我们,北京人民大会堂的莲花顶就是依据这朵莲花设计而成的。莲花洞拥有龙门石窟中最小的佛像,仅有2厘米高,这些高不盈寸的小千佛位于莲花洞南壁上方,生动细致,栩栩如生。
穿过莲花洞,仿佛脚踏祥云,来到了龙门石窟开凿规模最大的摩崖像龛“大卢舍那像龛”,又名奉先寺。这座规模宏大、气势磅礴、雕像精美、技艺精湛的主尊,是龙门唐代雕刻艺术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卢舍那坐像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米,其形“相好稀有,鸿颜无匹,大慈大悲,如月如日”。整尊造像面相慈悲庄严,神态端庄祥和,给人一种庄严典雅、肃穆宁静、高大慈祥之感。
奉先寺群雕以其唐代皇家石窟的恢宏气派和唐高宗“天子一号”功德窟的重要地位,达到了唐代佛教雕刻艺术的巅峰,体现了大唐帝国强大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成为东方佛教艺术的典范,具有永恒性的艺术魅力和美学价值。
曙光微露迎东方,日传智慧神端庄。沧桑千载犹绝美,慈悲光明照众生。我们离开奉先寺,移步来到伊河对岸。在东山脚下,我们遥望对岸的卢舍那大佛,只见大佛端坐,目光慈悲。
大佛在千年的岁月中,静静的俯视着络绎不绝前来观瞻礼拜的芸芸众生。
我在想,在这千年的岁月之中,变的是前来礼拜、祈福的众生,年年岁岁人不同;变的是历经千年风雨,稍显风化和残损的佛像。然而,永恒不变的是大佛依然具有的气度、神韵和内在的美;不变的是佛的俯视,众生的仰视。目光的对接,给予众生智慧、慈悲和祥和,震古烁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