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龙井鉴赏网

一九六三年,海南黄花梨的复兴之路

08-09

一九六三年,海南黄花梨的复兴之路

海南黄花梨成就了明式家具,还是明式家具成就了黄花梨?这样的问题已然很难回答清楚。

可以确定的是,人们对于明式家具的热情和对经济利益的驱逐,过早地扼杀了黄花梨这个树种。

这种现象并不是只有今人所为,在明清历史上黄花梨就遭受过度砍伐,一度出现资源衰竭的困局。

至20世纪上半叶,以杨耀、王世襄为代表的家具学者就曾提出「黄花梨」已经灭绝的论断,而且学术界、收藏界都深以为然。

然而,在1963年上海举办的一场博览会上,海南黄花梨竟然重现江湖了……


海南黄花梨再次惊现在世人面前,应该归功于一个人——李永芳。

但凡在古典家具界浸润有年的、不论是收藏爱好者还是从事家具的生产的人,对李永芳师傅并不陌生,而且莫不尊之以礼。

李永芳先生

李永芳先生是京作硬木家具制作技艺第三代传承人,1952年在北京鲁班馆「义成」柜号学徒,精于传统硬木家具的制作与古家具修复。

现收藏于上海博物馆的王世襄先生旧藏「明黄花梨交椅」即经李永芳先生之手完成修复。

明黄花梨交椅

1963年,三年自然灾害刚刚结束,李永芳带队北京硬木家具厂(龙顺成)在上海参加全国的博览会。

当时的红木家具并没有今天这样的热度,国内能够生产硬木家具的仅有四个工厂——

北京的北京市硬木家具厂,即老字号「龙顺成」;苏州的苏州红木雕刻厂;上海的上海雕刻艺术四厂;以及广州的广州红木家具厂。

这四个厂子之间有很多的业务往来,每年都要带着家具参加春秋两季的交易会,人员之间也都有相互认识的,而李永芳就是在上海的同行手中再次看到消失已久的黄花梨木。

让人费解的是,李永芳看到的黄花梨木并不是整器家具,而是作为穿带料子,装在了一张草花梨桌子的面板下面。

明 黄花梨束腰罗锅枨马蹄腿半桌

对于南方工匠来说,由于木料的稀缺,做家具不可能像京作和广作的工匠一样全部使用「满彻」的工艺,「金帮铁底」是很正常不过的事情。

李永芳对这一情况当然是清楚的,但是他怎么也想不通,为什么把黄花梨掺在草花梨里面?

据李永芳回忆:“早在50年代就有专家说黄花梨已经没有了,所以当时真是有点不敢相信。”

对于十几岁就开始学习硬木家具的制作与古家具修复的李永芳来说,对黄花梨木极其熟悉,确认无疑。

但是他并没有直接挑明话头,而是去询问上海方面的人员:“你们下面这两根料子是哪买的?现在还有么?”

经过了解,才知道这是在之前的一场全国物资交流会上,上海艺术品雕刻四厂从海南代表团的药材展区收购的。

当时并没有人知道,这种药材,就是300年前风靡一时的明式家具用材——海南黄花梨。

用李永芳的话说,这是“把黄金往黄铜里掺”。

李永芳先生

从上海回京后,李永芳把黄花梨并未绝迹的消息报告给了国家林业部,一时震动中央政府。

很快,木材局马上发动调令,从海南调拨花梨木。

1964年的春天,由李永芳带队,黄花梨考察队向海南岛进发了。

经过几个月的考察,李永芳发现深山老林里还有少量黄花梨野生林,其中不乏大料,更多的则是发现了许多砍伐的痕迹,几乎都是明代采伐所留。

“我们找当地黎族自治县的生产合作社帮忙,上山开发木料,明代砍伐遗留的树根还清晰可辨。”李永芳回忆道。

这也从侧面更加证实了一点——现在所追求的鬼脸花纹,在历史上并不认为是好料,几乎是不用的。

真正的好的黄花梨家具,几乎都是顺纹,案面独板,并不追求所谓的鬼脸。

经过几个月的努力,李永芳带着满满一火车皮的黄花梨木料满载回京。

据田燕波(京作硬木家具制作技艺第四代传承人)回忆,那批黄花梨是整整30吨,而且还是按药材收购的,每斤5毛钱。

有的回忆录中提到这段历史,说黄花梨运回北京后,都用于出口创汇。

其实这一批木料回京后一直躺在北京硬木家具厂的库房里,并没有用来做家具,只是在修黄花梨老家具的时候,才动用几根。而且至今仍有存货。

相比较于九十年代末期到二十一世纪初期这段时间商业性的黄花梨木料收购,1963年黄花梨的发现更有官方意味,也更加具有历史意义。

据说30吨海南黄花梨运抵北京市硬木家具厂的的那天,杨耀和王世襄等人聚集在家具厂门口,要一睹绝迹多年的黄花梨原木。

经过辨认,确定无疑。

海南黄花梨又重现江湖了……

而李永芳师傅也作为建国后第一个发现海南黄花梨的人,被铭记史册。

藏獒图片 凶猛

宠物托运需要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