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龙井鉴赏网

明代采茶理论的发展与技术进步

02-17

明代采茶理论的发展与技术进步

茶叶釆摘是从茶树新梢上收取各种芽叶。它既为制造成品茶提供原料,又是栽培管理上的增产措施。茶树是多年生、一年内要多次釆收的叶用作物。采摘制度的好坏、技术掌握是否合理,对茶叶产量、品质和茶树生长影响很大。现代茶叶釆摘要求根据树龄、树势强弱、品种发芽的早迟,以及对各种茶类的鲜叶要求运用标准釆、及时采、分批多次釆、留叶釆,从而保持茶树生长健壮,延长茶树经济寿命,获得持续高产优质的茶叶。

古代茶叶釆摘技术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为现代茶叶釆摘积累了实践经验,奠定了理论基础。尤其我国贡茶历史悠久,在各个方面对中国茶业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贡茶的采摘,体现了当时茶叶采摘技术的最高水平。明代茶叶采摘技术最显著的特征表现在讲究科学性。

一、明代是我国采茶理论发展的重要阶段

以采摘季节作为划分标准,现代茶学将茶叶分为春茶、夏茶、秋茶、冬茶四类。其中春茶是大宗茶,尤以炒青绿茶占较大份额。古代对于茶叶采摘形成了一些宝贵的认识,特别是明代提出“釆茶之候,贵及其时”的科学观,对今天的采茶理论仍有参考价值。

(一)春茶采摘

早在晋朝和秦汉以前,我国业茶的有些地区,就已经认识到茶叶以春釆者为好。因寒食在清明前一天或两天,古代寒食节禁火,清明节改火,火前就是清明节以前,说明唐朝已形成崇尚“明前茶”的风气。

宋代为了早贡新茶,竞相提前采摘。福建在惊蛰(3月5日)前后采茶。熊蕃《宣和北苑贡茶录》称:“自惊蛰前兴役,浹日乃成,飞骑疾驰,不出中春(春分,3月20日前后),已至京师,号为头纲”。蔡绦《铁围山丛谈》则说:

“茶茁其芽,贵在于社前则已进御二社前即春社之前,春社指的是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约在春分前后。宋代崇尚的“社前茶”,时间比唐代崇尚的“明前茶”提前了一个节气。南宋吴曾《能改斋漫录》的“贡茶贵早”、“贡茶以早为贵”,是对宋代茶叶釆摘攀早竞先风气的概括。福建竟在立春后十日(立春,2月4日前后)就酿造茶叶了。

至明代,人们对茶叶生物学特性的认识加强,在春茶采摘时间上,不再刻意求早。区别对待各地不同的环境条件,与茶叶品质的不同要求,明代提出了“釆茶之候,贵及其时”的理论总结。

当然,明代茶人仍然看好明前茶。李时珍《本草纲目》认为:“清明前釆者上,谷雨前者次之,此后皆老茗尔”。陆树声《茶寮记》记载:“蜀雅州蒙山顶上,火前茶最好,谓焚火以前釆者,后者谓之火后茶”。但是,顾元庆《茶谱》认为:“谷雨前后收者为佳”。张谦德《茶经》提出:“凡茶须在谷雨前采者为佳”。可见明代已经认可谷雨前后为春茶采摘适期。

明代不再攀早竞先,确定谷雨前后釆茶为佳呢?

明代已经将釆摘季节与茶叶色香味品质联系起来,认识到只有釆之以时,鲜叶内含物质充分积累,才能获得优质茶。明代更多的茶书,从春茶的香气、滋味优劣角度,来解释谷雨前后就是釆摘适期。可见明代中后期普遍认识到“釆茶之候,贵及其时”,春茶釆摘时间一般在谷雨前后,追求茶叶的味全、神聚、气足、香烈等品质。

(二) 夏茶采摘

唐代陆羽《茶经》提出的釆茶时间,相当于现在公历的三月中下旬至五月下旬,即从农历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到立夏、小满的一段时间,说明唐朝主要采摘春茶,也少量釆摘夏茶。明代洞山的罗齐茶,是当时“世竞珍之”的名茶。而罗齐茶的釆茶之候并不是春季,而是非夏季不釆。对罗齐茶的釆摘季节要求,各种记载虽不完全一致,但总体上看来,罗界茶最佳釆摘季节在立夏前后。

(三) 秋茶釆摘

釆摘秋茶的最早记载,吴觉农《茶经述评》认为是晋代杜育的《弄赋》:“月惟初秋,农功少休。结偶同旅,是釆是求。”但是杜育所说“初秋”所釆的茶,可能是野生茶。

《中国茶史散论》认为:“唐以前一般只釆春夏茶,采秋茶是在专门刈釆边茶的地区”。唐代贾岛《送朱休归剑南》“朝阳十月中,芽新抽雪茗”。元稹《奉和严司空重阳日同崔常侍崔郎及诸公登龙山落帽台佳宴》:“萸房暗绽红珠朵,茗碗寒供白露芽”等诗句。

五代蜀毛文锡《茶谱》记载:“南平县狼猱山茶黄黑色,渝人重之,十月采贡。”反映了唐五代时个别采摘秋茶的现象。宋代苏辙《论蜀茶五害状》记:“园户例收晚茶,谓之秋老黄茶”,表明宋代有少数地方釆摘秋茶。朱自振先生指出宋朝釆摘秋茶可能还不普遍。

明代除了釆摘春茶、夏茶以外,已经逐步推行釆摘秋茶。吴觉农先生在《茶经述评》中指出,史料中记述秋茶可釆的,则在明代以后。大致在明代以前,我国采摘秋茶还不普遍,史料记载较少,而明代记载采摘秋茶的史料则较多。大致在明代中期以后,我国已经普遍开始采摘秋茶了。

可见明代已经认识到秋天也是适宜的釆茶之候,秋茶质量比夏茶好,这是难能可贵的,其科学性巳为现代茶学所肯定。现在许多茶区改善和加强茶园的肥培管理,重视秋茶采摘,秋茶产量几占全年总产量的20%左右,有的地区甚至占到30%以上。

(四)冬茶制造

宋代为了早贡新茶,也有制造冬茶的现象。唐宋为了抢贡冬茶,不近自然的做法在明代少有记载。就是有,也只会是极个别的现象。这不是明代不如唐宋,相反,是明代人们对冬茶在认识上较唐宋更深入一层的反映,是进步。在古代,由于当时各种条件所限,制造冬茶受到了制约。

今天为了适应元旦、春节的市场需求,大力发展设施栽培技术,通过釆取各种技术措施,如调节茶园的温光水气等生态条件、控制病虫害、培育土壤活性与肥力、调控茶树生长节律,江南茶区反季节生产茶叶己经得以实现。当然,现今我国热带和亚热带的一些茶区,如海南岛,由于自然气候等原因,茶树全年都在萌芽,一年可以釆摘十个月以上,’冬季也可以釆摘鲜叶制作新茶。

二、明代茶叶采摘技术的进步

(一)釆摘时间和天气的选择

中国古代一直认为夜降甘露是非常富有灵气和营养的东西,在日出之前釆茶,附着在茶叶表面的夜露所富含的“膏腴”便能得以保存,日出之后,夜露散发,茶叶的“膏腴”亦会随之流失。实际上,茶叶表面的露水对釆摘下来的茶叶具有一定的保持滋润、新鲜的作用,如果茶叶表面无露水,在干燥的环境中,茶叶自身所含的水分蒸发,干瘪枯萎而影响品质。

宋代北苑贡茶沿用陆羽《茶经》的“凌露”釆摘原则,但是晴日却不宜釆茶。明代茶叶釆摘时间和天气,有的沿用陆羽《茶经》的“晴日”釆摘。将茶叶釆摘和茶叶功效联系起来,明确提出晴日釆摘的茶叶可以治疗咳嗽等疾病。有的则沿用陆羽《茶经》所说的“凌露”釆摘。

罗廩《茶解》明确提出了选择茶叶采摘时间和天气的标准是茶叶的色香味品质,这是一大进步。冯可宾《齐茶笺》认为,界茶采摘要“看风日晴和,月露初收”。但是,周高起《洞山界茶系》指出,贡茶“界茶釆焙,定以立夏后三日,阴雨又需之”,可见贡茶是按照规定时间釆摘,不分晴雨天气的。

(二) 茶叶的釆摘标准

唐代陆羽《茶经》指出生长在肥沃壤土里的茶树,选择肥壮如笋“长四、五寸”的芽叶,而生长在草木丛中的芽叶短而瘦小,选择其中长得挺拔的釆摘。陆羽首次提出以新梢长度、生长势作为釆摘适度的标准。唐代的四、五寸约相当于市尺二寸九分至三寸七分,是一芽二、三叶新梢长度,嫩度上属于中等偏嫩。五代蜀毛文锡《茶谱》提到蜀州茶,散茶的釆摘以茶芽、一芽一叶为好。

宋代将芽叶分成四个等级,且分别加以命名。关于鲜叶嫩度要求,明代炒青绿茶盛行,以一芽一叶、一芽二叶为釆摘嫩度标准是合适的。

不过张源《茶录》中“茶芽紫者为上”是沿袭陆羽《茶经》的记载,不适合明代以炒青绿茶为主的生产实际,因为紫芽花青素含量高,滋味苦涩,对绿茶品质不利。屠隆《茶说》认为采茶“不必太细,细则芽初萌而味欠足;不必太青,青则茶已老而味欠嫩。须在谷雨前后,觅成梗带叶微绿色,而团且厚者为上”,揭示了茶叶嫩度变化,内含物随之改变,从而影响到成品茶的滋味。

(三) 釆茶工具和手法

古代主要靠手工采茶,采茶需要盛装鲜叶的容器,陆羽《茶经》记载唐代釆茶用具是“新”,也叫做“篮、笼、営”,用竹编织而成,采茶时背在身后,容量在五升到三斗之间。皮日休《茶人》诗云:“日晩相笑归,腰间佩轻篓”,竹篓佩戴在腰间。也有用丝麻织品的,如李咸用《谢僧寄茶》中“枝枝膏露凝滴圆,参差失向兜罗绵”的“兜罗绵”。五代蜀毛文锡《茶谱》记载泸州之泸茶的釆茶器具用瓢,且要密封。

“箪”是一种竹编的釆茶用具。冯可宾《齐茶笺》记载“亲见监釆入篮。如烈日之下,又防篮内郁蒸”。釆茶用具不仅仅只是盛茶的容器,同时更要有效地保持鲜叶的品质。

唐代齐己《谢中上人寄茶》诗云:“春山谷雨前,并手摘芳烟”,提到釆用“并手”的釆摘手法。宋代宋子安《东溪试茶录》认为:“凡断芽必以甲,不以指。以甲则速断不柔,以指则多温易损”,提出了指甲快速掐釆的釆茶手法。以指甲速断芽叶,可以降低断面的细胞破损,减少芽叶沾染气汗,避免受热氧化,保持了芽叶的鲜洁度。

明代张谦德《茶经》记载:“釆芽必以甲,不以指。以甲则速断不柔,以指则多温易损”,继承了宋代的指甲快速掐釆法。而罗廩《茶解》专列“禁”条目,提出“釆茶制茶,最忌手汗、膻气、口臭、多涕、多沫、不洁之人”,“茶酒性不相入,故茶最忌酒气”,在宋代釆茶忌讳气汗的基础上,对采茶制茶的清洁卫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茶叶釆后处理

唐代陆羽《茶经》提出如果釆摘时“杂以卉莽”则“饮之成疾”,这是对茶叶釆摘的净度要求。杨晔《膳夫经手录》认为歙州、婺州、祁门、婺源方茶,制作精良,“不杂木叶”,净度高是其原因之一。宋代贡茶穷极精巧,鲜叶釆后拣择更加考究。

明代茶叶采摘后必须拣择、清洗、摊放。松萝茶是明代著名的名优茶,釆后鲜叶的严格处理是其成为好茶的一个重要因素。冯可宾《齐茶笺》认为,茶叶釆后“须伞盖至舍,速倾净篮薄摊。细拣枯枝、病叶、虫肖丝、青牛之类,一一剔去,方为精洁矣”。明代提出鲜叶采后摊放是科学的,既便利于拣择,同时散发部分水分和青草气,更利于后续的茶叶加工,现在茶叶生产已经把鲜叶摊放作为一个基本的工序。

茶叶釆摘为茶叶加工提供原料,直接关系到茶叶品质和经济效益。我国茶叶釆摘技术,经过长期的实践积累,至明代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茶叶釆摘标准、釆摘时间、釆摘方法等技术要求,不仅达到了经验科学的极至,而且更加讲究科学性,对今天生产名优茶仍有重要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

树化玉一公斤价钱

宠物医院收费价目表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