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门七件事,油盐柴米酱醋茶”,说明茶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文人七件宝,琴棋书画诗酒茶”,说明茶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很高。饮茶作为一种生活习惯,素来深受大众喜爱。在漫长的饮茶发展史中,人们不仅充分利用了茶的自然属性,也认识了茶的精神属性,在中医文化深远的影响下,人们不断探索茶的健康属性,使品茶活动上升为一种融道德、美学、艺术和养生的创造性结合,成为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遗产。
茶,具有独特的药用和保健功能。《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说明古人早就知道茶的药用价值。《本草拾遗》记载“茶为万病之药。”更是充分肯定了茶的药用效果。唐代顾沉在《茶赋》中写道:“滋饮蔬之精素,功肉食之膻赋,发当暑之清吟,涂通宵之神昏。”描述了茶有消食去腻,解暑醒酒之功效。可见,茶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探索大自然的奥秘中获得的具有创造性的科学发现。
现代科学研究发现,茶含有人体所需要的多种营养成分,如蛋白质、氨基酸、类脂类、糖类、维生素、矿物质等,还含有对人体有保健和药用价值的成分,如茶多酚、咖啡碱、脂多糖等。具有止渴、利尿、提神、强心、明目、护肝、降压、降糖、降血脂、防癌等功效。虽然饮茶好处多多,但也不是人人皆宜。《新修本草》指出:“茶,味甘、苦,微寒,无毒。”陆羽的《茶经》也记载“茶之为用,味至寒。”所以,脾胃虚弱、阳气不足、畏寒肢冷、经常腹泻的人要少饮茶,毕竟茶叶性味苦寒。同时,神经衰弱、失眠、甲亢、肺结核的病人,不宜喝茶,茶会加重睡眠障碍。冠心病、肾病、消化性溃疡等病人不宜喝浓茶,茶中的咖啡碱不利于疾病康复。孕妇及儿童不能饮浓茶,可以喝一些淡茶,也不能经常喝。
中医理论认为养生保健要顺应自然界季节气候变化,与天地阴阳保持协调平衡,以使人体内外环境和谐统一。因此,喝茶养生除了需要考究茶性寒温之外,也要顺应自然,做到四季有别。
春季宜喝花茶
春季自然界阳气开始生发,天气由寒转暖,草木发芽,天地间焕然一新。而春季也是人体肝气条畅,阳气生发之季。所以,春季养生要注意保护体内的阳气,促进肝脏气机通畅。花茶一般是用绿茶做茶坯,和有香味的鲜花一起熏制加工而成,如茉莉花茶、玉兰花茶等。其味甘性凉,并有芳香气味,既可生津止渴、醒脑提神,也可促阳生发,疏肝解郁,有助于散发冬天积聚体内的寒气,畅通人体气血,强健肝脏功能,最宜春季身体困倦、情绪不佳者饮用。
夏季宜喝绿茶
夏季自然界阳气旺盛,烈日炎炎,气候炎热,雨水也多,万物繁荣茂盛。人们在暑热环境下,容易心气偏亢,心浮气躁,大汗淋漓,伤津耗气。所以夏季养生要注意调养人体的长养之气,确保心阳之气强而不亢。绿茶属于不经过发酵的茶,是通过杀青、揉捻、干燥等工艺以保持其绿色。绿茶味略苦微甘、性寒凉,具有香高、味醇、形美、汤色碧绿、耐冲泡等特点,有解热消暑、清心安神、生津止渴、止泻疗疮的功效。
秋季宜喝青茶
秋季自然界阳气开始收敛,阳消阴长,天气凉爽,气候干燥。燥邪为秋季主时之邪,往往导致肺燥津伤。因此,秋季养生的关键是防燥护阴。青茶即乌龙茶,是一类介于红绿茶之间的半发酵茶。其味微涩、微甘,不寒不热,具有生津止渴、清除积热、润喉润肤的作用。可对抗秋季燥邪引起的口干舌燥、咳嗽、便秘、尿少等燥证,同时可使机体适应季节寒热的转化,因此最宜秋季饮用。
冬季宜喝红茶
冬季自然界阳气闭藏,阴气旺盛,天气寒冷,万物蛰伏。而肾主冬季,需要固摄,温阳化气。因此,冬季养生立足于肾,着眼于藏,温阳祛寒。红茶属于全发酵茶,因叶红、汤红,故名红茶。其味甘性温,有蓄养阳气,生热暖腹的功效。能增强人体对寒冷的抗御能力。而且,在冬季人们活动较少,食欲增强,摄入脂肪过多,喝红茶还可以去油腻、助消化。因此红茶最宜冬季饮用。
中国茶饮文化历史悠久,茶叶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无论何种茶,在日常生活中正确饮用,都有利于健康。但是如果方法、时间、选择不对,不注重自己身体体质,不仅起不到保健养生的作用,反而影响身体健康。因此,应掌握有利于身体健康的饮茶原则“清淡为宜,适量为佳,随泡随饮,饭后少饮,睡前不饮,宜饮好茶”。
(临床上,经常有患者咨询能否喝茶,特别是有慢病的都希望医生能给出明确意见。于是本人查阅资料,收集素材,撰写小文,但愿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