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龙井鉴赏网

清半两价格超越秦半两,原因何在?

02-07

清半两价格超越秦半两,原因何在?

战国时期秦惠文王年间(公元前337—公元前321)铸造。银质,直径:66毫米,厚:7毫米,重:96.15克。此钱为上世纪50年代初马定祥得于西安,在马府秘藏超过半个世纪,存世孤品,颇为珍贵。极美品

沧海遗珠:银质大型半两钱的辨析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马定祥先生在西安某泉友处收到一批秦汉半两钱,共有数十枚,其中有一枚银质大型半两,该大钱直径66毫米,重量96.15克,厚度7毫米。马先生得此大钱如获至宝,珍而重之。其间多位好友罗伯昭先生、孙鼎先生和李伟先先生都观赏过该钱,曾要求马先生承让,皆未如愿。该大钱在马家府上秘藏超过半个世纪。直至2003年该大钱才于曝光。中国嘉德主编出版《钱币学大师马定祥》一书中第33页,刊登此大钱图照(图一)文字说明:“汉半两银样钱”。承好友马传德兄惠赠此书学习,有幸观赏该大钱照片,尤感兴趣,即请传德兄惠寄该大钱拓片附件(图二)及有关资料。笔者泉识肤浅,现仅凭照片和拓本观察,对该大钱的铸造年代及用途作初步分析。

该半两大钱是一枚出土品,经埋藏二千多年后,银质面已氧化,部分出现结痂、起块现象,凹凸不平,钱背亦见小蜂窝纹和小裂纹,这都是出土银钱风化后的正常现象,伪钱却仿造不了。该大钱经历了沧桑岁月留下的痕迹,正好是这件文物所拥有珍贵的历史价值。

从该大钱的形制、钱文书体及文字风格来看,它是一枚秦钱,是地地道道的秦半两钱。

分析一:该钱形见单铸口,铸口在下,铸口宽17毫米,是采用双支槽直流分注式钱范铸造。该类钱范每次可铸钱六枚,其中顶端位置两钱范,其铸口皆在下方,所铸出之钱,正是与此大钱的形制相同,是战国时秦国最常使用的铸钱方法。其次,战国秦半两内穿常见长方形,其上横或下横有折角,不甚方整,是其特色。

分析二:该大钱“半两”二字为篆体,字型挺拔,古拙粗犷,苍劲有力。其中“半”字呈长方形,方折笔划成直角,下横划稍短,甚规范。“两”字上横短小,双“人”居中,三竖笔等长且直脚,亦甚规整。[相关资料:大篆之“两”字无上横,俗称无头两,后来演变出现有短小的上横划,再后是长横划,此时文字笔划已隶化,呈现“蚕头凤尾”的形状,汉四铢半两的“两”,就是已经隶化了的“两”字,详见拙著《半两货币图说》1995年版,上海书店出版社。书中对秦汉半两钱文有详细的论述]。从文字的演变及承传关系,可以推断钱币的铸造年代。笔者根据以上分析,认为该银质大钱是先秦半两,而不是汉铸半两。

关于该银质大半两钱的用途,笔者从两个方面去思考,提出两点可能性。

思考一:按秦制“度量衡”,一两相当于现今14.4克,“半两”即7.2克,这是当年官铸秦半两的标准重量。观察近三十年出土实物资料,及民间收集到的官铸秦半两,其重量亦在6.5至7.5克之间,基本相符。再看此枚大秦半两钱,经过二千多年埋藏后的风化作用及磨损,其重量已经比当年新铸出炉时的重量减轻,重量减少3至5克 全有可能。换言之,该大钱现重量是96.15克,加上已减少的重量,估计当年原重量在100克或以上,相当于十四枚标准的官铸秦半两钱的总重量。笔者由此推想,该枚大钱可能是一枚“权钱”,用来测检每组十四枚新铸出炉的秦半两,是否达到规定的100克重量。权钱相当于现今的“公秤”,制造要求准确度高,该品用银质材料制作“权钱”,这显示“权钱”的重要性,使用者更要小心保护,不致受到损坏。

思考二:目前已公认,齐国六字刀币是属于一种纪念币。多年来,笔者探讨研究秦半两钱时,亦曾提出过:在秦国及秦代有两个重要历史时期,即:⑴公元前337年(秦惠文王二年)“初行钱”,开始实行由官府统一铸半两钱;⑵秦始皇统一中国,废除六国铸币,发行秦代开国半两为法定货币时,是否亦曾经铸造过一批纪念币,但一直以来未能找到实物作依据。马定祥先生珍藏这枚银质大型半两钱的出现,为上述设想提供了可能性,由此笔者认为,该大钱可能是秦惠文王二年,为纪念官铸半两钱的发行而特别制作的银质纪念钱币,并作镇库之用。

秦始皇完成了一统天下的大业,并首先统一了中国货币,其功勋卓著,令人只能望其项背。这枚仅见的银质大型半两钱是秦代鼎盛时期的象征,其历史地位, 其文物价值是难以估量的。

貔貅摆放在什么位置最佳

金丝玉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