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龙井鉴赏网

扇艺大师:江南扇王的巧手之作

03-19

扇艺大师:江南扇王的巧手之作

“几股湘江龙骨瘦……金缕小钿花草斗,翠条更结同心扣。金殿珠帘闲永昼。一握清风,暂喜杯中透。忽听传宣须急奏,轻轻褪入香罗袖。”

扇王

现年已经83岁高龄的徐义林,制扇已有近70年,在他手中打造出无数把神态各异,精巧绝妙的折扇。

走进徐义林的家中,迎面就能看到一个玻璃橱柜,里面陈列都是“非卖品”,扇头的精妙,让在场的人无不动容。

“制作一把竹扇,要将上好竹材经过煮、晒、劈、成型、烘烤、打磨后,或雕刻,或髹漆,再经烫钉、装配等一系列工艺才告完成,简单的工序就有70多道。”

自15岁开始拜折扇传人胡汉东学艺,他就从事制扇造型工艺。

最难的还不是按惯例完成的,一些关键活类似水磨、闷钉的技巧,他善做“水磨骨”,打磨扇骨,从不用砂纸,而是用一种细直的木贼草。

浸水后用它不断反复打磨,待晾干后,继用榆树叶子磨光,显出细净和光洁,最后用川蜡上光,使其娇洁玉润,一扇在手,如持光华。

手艺人是清贫的苦活计,现在看来风光无限的非遗项目也是曾经经历了难以维系的时期。

在上世纪90年代,曾经红火一时的苏州扇厂,也偃旗息鼓了,原本从事其中的手艺人纷纷转行。

那时,徐义林已经退休在家。但是他从未放下过手中制扇的刀锉,而是有一种更为专注的精力,投身其中。

进入新世纪之后,折扇成功入围首批国家级“非遗”项目后,要评定传承人时才发现。

像他这样坚持下来,寥寥无几,而他也因其将技艺继续挖掘发展,毫无争议成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扇谱

一把折扇在手,扇尾大致相同,手握的扇头部分,却是大有讲究,

“马牙金钱园、妆腰茄头……”几页发黄的纸,上面却清晰明了的记录了各种不同的折扇造型,

这是徐义林积累了几十年,自创的150多种扇子的扇谱,仔细翻阅对比,方能发现其精妙之处。

传统的扇头,无非燕尾、圆头、方根三种,徐义林就琢磨着,根据这三种基本形状,演化出数十种形态各异,巧丽多姿的扇骨。

后来,他又自创出多种扇头,共计150多种。

他所制作的燕尾,线条优美,盈盈一握之间,仿佛二月春风,尽在手中;

他所制作的圆头,造型圆润,扇面光洁,如同夜空明月,银辉满握;

而就在这圆头之中,弧度又有多样,如同月之变幻,新月满月之间,各有千秋;

他所制作的方根,能大胆突破传统,蜿蜒向上成龙型。

除了大骨的样式各异,还有小骨,扇中篾片,难在“合青”,徐义林的合青忽而黑白相对,忽而两面香妃,皆是神来之品。

选料

“5—6年的冬瓜皮最好,” 一把好的折扇,料子的好坏至关重要。

檀木、象牙、黄花梨都是做扇子的上好材料,但是徐义林做的最多的,还得说是竹扇。

做竹扇,他偏向选择浙江安吉的竹子,那一片山中的静谧,全由青翠丰润的竹林围成,脚下踏着沙沙作响的竹叶,手中抚着挺拔微凉的竹竿,一把把扇形,早在心中定格。

一般农家把竹子砍下就从山上拖拽下来,而徐氏折扇却是一根一根背下来的。

无论是大骨还是小骨,只选取竹子最好的那部分。

徐义林说,初学制扇时,要先学会的,就是劈篾片,将一根根竹子,劈开制成篾片待用,这是一项非常枯燥的活计,每天对着竹筒,都要劈出长短粗细厚薄一致的篾片来。

“扇子要能存放200、300年,如果处理不好,很难达到这个效果,”

徐义林说,竹扇需要搁置至少八年,这样才能挥发掉竹中的水分,达到理想的密度,在徐义林儿子的工作室,窗户上都挂满了篾片,就是为了能在自然条件下,慢慢晒干、挥发掉水分。

扇骨在基本形制出来后,还要用浸湿的木贼草磨光晾干,用榆树叶打磨提光,细细地磨……

早在1983年,徐义林就曾接到了一项任务,那就是打造十把2米长的折扇。

在选材上,就有很大的难度,要找到高度达标,树形符合标准的树木竹子,还要层层报批。

经过千挑万选,才有了材料,在打磨上,要费上比普通扇骨数倍的精力,每一项工艺的制作,都是一次全新的挑战。

产品是在广交会上率先亮相的,当十把巨扇依次展开,十幅壮丽山河的图画映入眼帘,那一刻的震撼,那一刻的惊艳,都长久保留在中外嘉宾的脑海里。

刀具

徐义林说,师傅教他时经常说,“三分手艺,七分工具”,

“一把刀要好,刀不好你还照做,那它就会跟你犯怪了,”

在徐义林的工作室,可以看到各种小刀、大刀、锯子……都是徐义林用了几十年的。

这些工具都在工作室的桌子前一字排开,造型刀是制作扇骨最重要的工具,轻轻一推一撮,手下的竹子就变成了薄薄的竹片,一个打弯一个转头,扇头的弧度就出来了。

如果说扇头是“颜值担当”,那扇骨就是“功能担当”,

能不能让用的人称手,就得看扇骨做得怎么样,扇骨分成两根大骨和十几根小骨.

“20头就是20根骨,”不仅要把大扇骨做得大小一致且精密,十几根小扇骨也必须打磨得完全相同,小骨虽薄,但必须薄的有劲。

这些刀具都是在铁匠铺里订制的,但是平时的磨刀都是靠自己。

数九寒天,手伸出去都冻得哆嗦,却要下定狠心,将磨刀石泡在冰冷刺骨的水中,一下一下,雪花打在脸上,融化在水中,也丝毫消融不了徐义林学艺的决心。

“初学时,没人的手上不被刀割伤过的,刀口磨得不锋利,就容易打跳,直接切到手上,鲜血淋漓。”

在徐义林看来,受得了这样的辛苦,才能出得了好扇子。

文章转自公众号“蚤作”

文化传承不是一个人的苦行,道路虽然幽远曲折,但我们一直在前行......

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让折扇成为我们的“文化”

而不是博物馆里面的“文物”

如果您对公众号“文玩折扇”有好的建议和意见,请加微信号448199886,感谢您的支持!

和田籽料皮色真假鉴别

豹龟吃什么食物最好养